用新作為寫好奮進之筆 ——全國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紀實(下)
- 2018-03-06 08:52:00
- 趙麗
- 轉貼 1872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是黨的十九大為我國教育發展指明的方向,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教育發展提出的要求,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道必答題。
當前,全國教育系統正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努力寫好教育“奮進之筆”,回應黨和人民的新期盼,面向新時代交出滿意答卷。
一場教育戰線的總動員
“要用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高標準、新時代的新方位來衡量工作,找出問題,圍繞教育現代化、教育強國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謀劃黨的十九大之后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十九大剛剛閉幕,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就向教育戰線發出號召——要以奮進之筆、得意之作,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大精神。
隨后,教育部黨組研究決定,啟動實施“寫好教育‘奮進之筆’行動”,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生動實踐。
十九大閉幕后的第三個月,一年一度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舉行。來自全國的教育廳(局)長、直屬高校校長,拿到了《教育系統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寫好教育“奮進之筆”總體行動方案》。而這次會議,也成了“奮進之筆”主攻方向的形勢分析會、戰前動員會、任務分工會。
“要清醒看到,我國教育整體大踏步前進,但局部差距依然存在”,“要清醒看到,人民群眾總體受教育機會大幅提升,但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仍未有效滿足”,“要清醒看到,目前我們人才總供給能力顯著增強,但結構性矛盾尚未解決”,“要清醒看到,人民群眾渴望接受優質教育,但如何遏制片面追求升學沖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問題,仍然沒有很好解決”,“要清醒看到,對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既要優化人力資源增量,也要盤活存量,整體提升國民素質還任重道遠”,“要清醒看到,高質量發展是根本要求,實際工作中我們的精力、資源、政策還沒有徹底轉到內涵建設上,一些要求還停留在口號和導向上,工作還沒抓到癥結上,基礎性制度還不健全”。陳寶生在講話中連用6個“清醒看到”,讓與會者明白——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將是我們長期要面對的工作主題,也是教育“奮進之筆”的主攻方向。
“‘奮進之筆’是從教育部、機關司局(單位)和地方、高校三個層面謀劃,實現戰線總動員、上下齊動手的統一行動。”總體方案有著明確分工:
在教育部層面,實施“攻堅行動”。2018年重點推進教育脫貧攻堅、學前教育規范發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高中階段教育普及、中西部教育加快發展、高考改革拓展深化、校外培訓機構綜合治理、職業教育提質升級、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基層黨建質量提升等11項“攻堅行動”。
在教育部直屬機關層面,推進“爭先計劃”。在2018年推進的196項“爭先計劃”中,由機關司局申報的事項體現改革導向,重在創新體制機制,形成長效制度安排;由直屬單位申報的事項體現服務導向,重在輔助決策、服務社會,塑造教育新形象。例如,對應“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攻堅行動”,督導局的“爭先計劃”事項是“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基礎教育司的事項是“強化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管理”;教師司的事項中也提到了“改善教師資源供給,加大貧困地區教師培養培訓力度,實施教師教育協作攻堅”;財務司的事項是“全面推進精準資助”;資助中心的事項則是“進一步推動完善學前、義務教育學生資助政策”,配合落實義務教育學生資助政策,并為下一步完善義務教育學生資助政策提出意見建議。
在此基礎上,“總體方案”還為各地各高校提供了“重點工作指南”。其中,由各省教育部門選擇承擔包括加快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深化學校體育改革等39個方面194項任務,由部屬高校選擇承擔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實效、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決策機制和議事規則、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等17個方面91項任務,努力回應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新期待。
天津市教委主任王璟拿到方案后,一口氣就讀了大半。他認為,方案中幾乎每一項都是從問題導向出發,從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客觀現實出發,不回避問題,不回避矛盾,是對基層教育部門很好的上位指導。
聚焦關鍵問題,攻堅!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向全黨發出的號召,在教育系統一項項攻堅行動中轉化為實踐。
“深入把握中央關心、社會關注、百姓關切的問題和事關教育全局的問題,深入研究本地本校和本業務領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抓住主要矛盾、補齊短板漏洞。”在問題導向的基本原則下聚焦的改革問題,都是改革發展的“硬骨頭”。
十九大提出“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教育“奮進之筆”就向著最難處攻堅,在最痛處發力。按照“扶智育人教育脫貧攻堅行動”的部署,日前教育部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了《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聚焦“三區三州”(西藏、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和四川涼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肅臨夏州),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深度貧困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同時使更多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能接受更好更高層次教育,都有機會通過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或職業培訓實現家庭脫貧。
百姓對中小學校外培訓帶來的課業負擔、經濟負擔意見很大,超前教育、應試訓練有違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和學校教育教學規律。“奮進之筆”就將“校外培訓機構綜合治理”作為攻堅行動之一。近日,教育部、民政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通過打“組合拳”系統解決問題,為切實減輕中小學課外負擔打響了頭陣。與此同時,教育部進一步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杜絕在職在編教師參與校外培訓機構的培訓,杜絕將培訓結果與升學掛鉤。教育部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關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切實加強普通高中招生考試管理”。在地方教育部門負責推進的“重點工作指南”中,規范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也作為一項具體的任務,由省教育部門承擔。
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呼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十九大明確了“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之路。作為“奮進之筆”職業教育提質升級攻堅行動的目標之一,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聯合制定的《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回應了教育戰線和社會多年的呼聲,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配套組成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框架,改變學校和企業合作“一頭熱、兩張皮”的困境,形成部門協調、部省協同、行業企業參與的政策紅利。“奮進之筆”還提出,啟動“十百千”產教融合行動計劃,遴選有較強代表性、影響力和改革意愿的10個左右省份、100個左右城市、1000家左右示范職業學校(職教集團),聯手1000家左右企業開展產教融合建設試點。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是黨中央為新時代教師提出的新要求。針對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攻堅,“奮進之筆”提出啟動新一輪教師教育改革,出臺新時代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質量水平的戰略性舉措。積極營造尊師文化,進一步完善師德建設機制。建立東中西部教師專業發展協作幫扶機制,2018年實現832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和國家級貧困縣鄉村教師培訓的全員覆蓋。同時進一步完善編制管理、崗位設置、職稱晉升、工資待遇等制度,提升教師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榮譽感,從而促使更多的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
……
記者深入了解發現,這11項“奮進之筆”攻堅行動除了著眼于“問題導向”,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很少由一個部門獨立完成。“有效統籌”“密切協同”也是這項行動的基本原則。以“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攻堅行動”為例,就有3位副部長和督導局牽頭,改革措施涉及教育部11個司局。
陳寶生說:“落實‘奮進之筆’,要分清責任、明確分工,誰的問題誰負責;也要相互補臺,填上分工中的‘模糊地帶’,不能只在自己的領域內打轉轉,堅持眼睛向外,加強同相關部門之間的協同。”因為,要啃下教育改革發展的“硬骨頭”,“每一個都需要從上到下、從內到外一起努力”,需要行政組織方式和工作方法的重大創新。
為向黨和人民交出“得意之作”,努力!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是教育系統實施“奮進之筆”的進取之年。
教育的“奮進之筆”不光要寫在方案里、文件里,更要寫在中國大地的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每一名學生身上。當前,全國教育系統積極行動,努力向黨和人民交出“得意之作”。
破解在職教師有償補課問題,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教育局將教師利用職務影響“提供有償食宿、托管”等行為納入“變相有償補課”范圍,實行房屋租賃和無償輔導報告備案制度。“暫緩繳費、與家長約定先輔導后付費或有收費意向”等行為也被視作有償補課,解決了有償補課認定難的問題。綜合運用“紀律處分、組織處理、經濟處罰、調離原崗位、撤銷教師資格”等手段,強化震懾作用。
江西省南昌市教育局則采取疏堵結合的方式,由南昌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牽頭組建市級教輔中心,在全市直屬28所學校分別設立教輔分中心。學生能通過線上云平臺、線下面授等多種渠道與名師溝通,還提供小提琴、足球、3D打印等興趣課程。“這學期,孩子在學校參加了教輔中心的課余輔導,家長不用掏一分錢,孩子學習進步很快,還學會了吹笛子,哪里用得著上校外輔導班啊。”南昌市豫章中學學生熊祖平的父親高興地說。
作為人口大省,山東省的學位一直處于緊張狀態,城鎮地區普遍存在大班額和超大班額現象。為打通化解城鎮大班額的障礙,山東省開辟“綠色通道”,省委、省政府明確辦法:需要新增學校建設用地指標的,通過“一校一案”的方式,由省、市、縣三級統籌保障解決。保障解決大班額問題和“全面改薄”工作用地被列為“優先級”。在師資方面,山東省健全完善編制標準,破除了教師編制“天花板”,最大限度保障師資補充。隨著 “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全面推開,強化了教育部門對縣域教師編制、崗位的統籌,促進了教師城鄉合理流動和均衡配置。目前,山東省已經以超千億元的資金投入,新增規劃教育用地8萬多畝,補充教師11.86萬名,率先完成國家提出的2018年基本消除超大班額目標。
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正向近年來隨著人口和城區面積激增帶來的學前教育資源短缺宣戰。政府帶頭大力推進公辦園建設,尤其注重農村、城郊接合部、人口激增的新城區等重點建設區域,并加大經費投入。目前,岳麓區的公辦園數量已躍升至湖南省前列,學前三年、一年的入園率分別達到97%和100%。“全區3.2萬在園幼兒,超七成能夠以最高每月1200元的費用,在家門口接受優質學前教育。”岳麓區教育局局長李鴻說。“在家門口上市級示范公辦園,我們進城前想都不敢想!”進城打工的晨希爸爸感慨道。
改革不會一帆風順,啃“硬骨頭”的改革更是難上加難。在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了“長舒一口氣”的輕松時,記者耳畔回響起陳寶生在部署“寫好教育‘奮進之筆’行動”時勉勵全國教育系統的一句話:“要有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磨破嘴皮的精神,這是一種情懷、一種作風、一種境界,是我們事業成功的有效法寶。只要事業發展了,群眾滿意了,我們就一定能贏得理解、贏得尊重。”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