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義務教育學校(以下簡稱學校)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逐步形成“標準引領、管理規范、內涵發展、富有特色”的良好局面,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現代化,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學校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根據《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標準。
一、基本理念
(一)育人為本 全面發展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促進公平 提高質量
樹立公平的教育觀和正確的質量觀,提高辦學水平,強化學生認知、合作、創新等關鍵能力和職業意識培養,面向每一名學生,教好每一名學生,切實保障學生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建設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實施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和諧美麗 充滿活力
建設安全衛生的學校基礎設施,完善切實可行的安全、健康管理制度,開展以生活技能和自護、自救技能為基礎的安全與健康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建平安校園、文明校園、和諧校園、美麗校園,為師生創造安定有序、和諧融洽、充滿活力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
(四)依法辦學 科學治理
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提升校長依法科學治理能力,發揮中小學校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拓寬師生、家長和社會參與學校治理的渠道,建立健全學校民主管理制度,構建和諧的學校、家庭、社區合作關系,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內容
(包括:保障學生平等權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引領教師專業進步、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營造和諧美麗環境、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等6大管理職責、22項管理任務、88條具體內容,詳見列表)
管理
職責
|
管理
任務
|
管理內容
|
一、
保障
學生
平等
權益
|
1.1
維護
學生
平等
入學
權利
|
1.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教育行政部門相關規定,落實招生入學方案,公開范圍、程序、時間、結果,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按照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安排,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工作。
2.堅持免試就近入學原則,不舉辦任何形式的入學或升學考試,不以各類競賽、考級、獎勵證書作為學生入學或升學的依據。不得提前招生、提前錄取。
3.實行均衡編班,不分重點班與非重點班。編班過程邀請相關人員參加,接受各方監督。
4.實行收費公示制度,嚴格執行國家關于義務教育免費的規定。
|
1.2
建立
控輟
保學
工作
機制
|
5. 執行國家學籍管理相關規定,利用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做好輟學學生標注登記工作,并確保學籍系統信息與實際一致。防止空掛學籍和中途輟學。
6.嚴格執行學生考勤制度,建立和完善輟學學生勸返復學、登記與書面報告制度,加強家校聯系,配合政府部門做好輟學學生勸返復學工作。
7.把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幫扶作為控輟保學的重點任務,建立健全學習幫扶制度。
|
1.3
滿足
需要
關注
學生
需求
|
8.制定保障教育公平的制度,通過各種途徑廣泛宣傳,不讓一名學生受到歧視或欺凌。
9.堅持合理便利原則滿足適齡殘疾兒童隨班就讀需要,并為其學習、生活提供幫助。創造條件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建立資源教室,配備專兼職教師。
10.為需要幫助的兒童提供情感關懷,優先滿足留守兒童寄宿、乘坐校車、營養改善需求,寄宿制學校應按政府購買服務的有關規定配備服務人員。
|
二、
促進
學生
全面
發展
|
2.1
提升
學生
道德
品質
|
11.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學生守則》,堅持立德樹人,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素質、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
12.教育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讓學生熟記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3.統籌德育資源,創新德育形式,探索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等多種途徑,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14.把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狀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認真組織開展評價工作。
15.建立黨組織主導、校長負責、群團組織參與、家庭社會聯動的德育工作機制。將德育工作經費納入經費年度預算,優化德育隊伍結構,提供德育工作必須的場所、設施。
16.根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依據相關學科課程標準,落實多學科協同開展法治教育,培養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
|
2.2
幫助
學生
學會
學習
|
17.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氛圍,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18.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9.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究,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
20.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
|
|
2.3
增進
學生
身心
健康
|
21.落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按照建設指南建立心理輔導室,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科學開展心理輔導。
22.確保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開足并上好體育課,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使每個學生掌握至少兩項體育運動技能,養成體育鍛煉習慣。配齊體育教師,加強科學鍛煉指導和體育安全管理。保障并有效利用體育場地和設施器材,滿足學生體育鍛煉需要。
23.建立常態化的校園體育競賽機制,經常開展班級、年級體育比賽,每年舉辦全員參與的運動會。
24.落實《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定期開展學生體檢和體質健康監測,重點監測學生的視力、營養狀況和體質健康達標狀況,及時向家長反饋。建立學生健康檔案,將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及體質體能健康狀況等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25.科學合理安排學校作息時間,確保學生課間和必要的課后自由活動時間,整體規劃并控制各學科課后作業量。家校配合保證每天小學生10小時、初中生9小時睡眠時間。
26.保障室內采光、照明、通風、課桌椅、黑板等設施達到規定標準,端正學生坐姿,做好眼保健操,降低學生近視新發率。
|
2.4
提高
學生
藝術
素養
|
27.按照國家要求開齊開足音樂、美術課,開設書法課。利用當地教育資源,開發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藝術教育選修課程,培養學生藝術愛好,讓每個學生至少學習掌握一項藝術特長。
28.按照國家課程方案規定的課時數和學校班級數配備藝術教師,設置藝術教室和藝術活動室,并按照國家標準配備藝術課程教學和藝術活動器材,滿足藝術教育基本需求。
29.面向全體學生組織開展藝術活動,因地制宜建立學生藝術社團或興趣小組。
30.充分利用社會藝術教育資源,利用當地文化藝術場地資源開展藝術教學和實踐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與社會藝術團體及社區建立合作關系。
|
2.5
培養
學生
生活
本領
|
31.貫徹《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為學生提供勞動機會,家校合作使學生養成家務勞動習慣,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
32.開齊開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充分利用各類綜合實踐基地,多渠道、多種形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寒暑假布置與勞動或社會實踐相關的作業。
33.指導學生利用學校資源、社區和地方資源完成個性化作業和實踐性作業。
|
三、
引領
教師
專業
進步
|
3.1
加強
教師
管理
和職
業道
德建
設
|
34.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教師頭腦,加強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建設,建立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促進教師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嚴格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增強教師立德樹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好老師和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35.教師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禮貌,衣著整潔得體。
36.嚴格要求教師尊重學生人格,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收受學生或家長禮品,不從事有償補課。
37.健全教師管理制度,完善教師崗位設置、職稱評聘、考核評價和待遇保障機制。落實班主任工作量計算、津貼等待遇。保障教師合法權益,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8.關心教師生活狀況和身心健康,做好教師后勤服務,豐富教師精神文化生活,減緩教師工作壓力,定期安排教師體檢。
|
|
3.2
提高
教師
教育
教學
能力
|
39.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課程標準,熟練掌握學科教學的基本要求。
40.針對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開展校本教研,定期開展集體備課、聽課、說課、評課等活動,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
41.落實《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制訂班主任隊伍培訓計劃,定期組織班主任學習、交流、培訓和基本功比賽,提高班主任組織管理和教育能力。
42.推動教師閱讀工作,引導教師學習經典,加強教師教育技能和教學基本功訓練,提升教師普通話水平,規范漢字書寫,增強學科教學能力。
43.提高教師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裝備應用能力,強化實驗教學,促進現代科技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
3.3
建立
教師
專業
發展
支持
體系
|
44.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制訂教師培訓規劃,指導教師制訂專業發展計劃,建立教師專業發展檔案。
45.按規定將培訓經費列入學校預算,支持教師參加必要的培訓,落實每位教師五年不少于360學時的培訓要求。
46.引進優質培訓資源,定期開展專題培訓,促進教研、科研與培訓有機結合,發揮校本研修基礎作用。
47.鼓勵教師利用網絡學習平臺開展教研活動,建設教師學習共同體。
|
四、
提升
教育
教學
水平
|
4.1
建設
適合
學生
發展
的課
程
|
48.落實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嚴格遵守國家關于教材、教輔管理的相關規定,確保國家課程全面實施。不拔高教學要求,不加快教學進度。
49.根據學生發展需要和地方、學校、社區資源條件,科學規范開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編制課程綱要,加強課程實施和管理。
50.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通過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每學期組織一次綜合實踐交流活動。
51.創新各學科課程實施方式,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引導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
52.定期開展學生學習心理研究,研究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和個別化學習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改進課程實施和教學效果。
|
4.2
實施
以學
生發
展為
本的
教學
|
53.定期開展教學質量分析,建立基于過程的學校教學質量保障機制,統籌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環節,主動收集學生反饋意見,及時改進教學。
54.采取啟發式、討論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55.創新作業方式,避免布置重復機械的練習,多布置科學探究式作業。可根據學生掌握情況布置分層作業。不得布置超越學生能力的作業,不得以增加作業量的方式懲罰學生。
|
4.3
建立
促進
學生
發展
的評
價體
系
|
56.對照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指標體系,進行監測,改進教育教學。
57.實施綜合素質評價,重點考察學生的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建立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做好學生成長記錄,真實反映學生發展狀況。
58.控制考試次數,探索實施等級加評語的評價方式。依據課程標準的規定和要求確定考試內容,對相關科目的實驗操作考試提出要求。命題應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注重加強對能力的考察。考試成績不進行公開排名,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
|
4.4
提供
便利
實用
的教
學資
源
|
59.按照規定配置教學資源和設施設備,指定專人負責,建立資產臺賬,定期維護保養。
60.落實《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加強圖書館建設與應用,提升服務教育教學能力。建立實驗室、功能教室等的使用管理制度,面向學生充分開放,提高使用效益。
|
五、
營造
和諧
美麗
環境
|
5.1
建立
切實
可行
的安
全與
健康
管理
制度
|
61.積極借助政府部門、社會力量、專業組織,構建學校安全風險管理體系,形成以校方責任險為核心的校園保險體系。組織教職工學習有關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規,落實《中小學校崗位安全工作指南》。
62.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學校安全衛生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采取切實措施,確保學校師生人身安全、食品飲水安全、設施安全和活動安全。使用校車的學校嚴格執行國家校車安全管理制度。
63.制訂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預防和應對不法分子入侵、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落實防治校園欺凌和暴力的有關要求。
|
5.2
建設
安全
衛生
的學
校基
礎設
施
|
64.配備保障學生安全與健康的基本設施和設備,落實人防、物防和技防等相關要求。學校教育、教學及生活所用的設施、設備、場所要經權威部門檢測、符合國家環保、安全等標準后方可使用。
65.定期開展校舍及其他基礎設施安全隱患排查和整治工作。校舍安全隱患要及時向主管部門書面報告。
66.設立衛生室或保健室,按要求配備專兼職衛生技術人員,落實日常衛生保健制度。
67.設置安全警示標識和安全、衛生教育宣傳櫥窗,定期更換宣傳內容。
|
|
5.3
開展
以生
活技
能為
基礎
的安
全健
康教
育
|
移動訪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