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 2021-11-23 17:48:00
- 閻俊杰
- 來源:http://edu.shandong.gov.cn/art/2021/10/26/art_11990_10294425.html
- 發證機關:山東省教育廳
- 發文編號:魯政發〔2021〕16號
- 學段: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高等學校,特殊教育,職業教育
- 政策發布日期:2021-10-21
- 無具體說明的有效期
山東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山東開啟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征程的關鍵時期,教育是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強省必先強教。為加快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根據《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全省教育大會精神,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更加注重以德為本、以文化人,更加注重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更加注重融合創新、共建共享,系統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統籌實施各類工程項目和行動計劃,持續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完善黨領導教育工作的體制機制,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著力加強教育系統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牢牢掌握教育領域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進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先手棋,牢固樹立抓教育就是促發展、謀未來的理念,推動教育體系與產業體系、社會體系、科技體系等有效對接,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上優先安排教育,財政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教育,公共資源配置上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保障每個人平等受教育權益。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把滿足人生不同階段的學習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問題,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用足用好改革關鍵一招,以改革的精神和創新的辦法化解矛盾、破解難題。進一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準確把握各項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教育領域制度機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實現教育內循環和外循環相統一,促進互容、互鑒、互通。
堅持統籌協調推進。主動服務和融入大局,統籌教育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協調發展;統籌教育資源配置,加快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校際差距,全面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持續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水平;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科學定位、貫通銜接,突出特色、錘煉優勢;統籌發展與安全,注重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高質量教育體系,教育治理效能明顯提升,教育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人才培養水平和教育服務貢獻能力顯著增強,學習型、創新型、技能型社會建設加速推進,教育現代化水平走在全國前列。到2035年,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全面建成教育強省和人力資源強省,為山東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發揮關鍵支撐作用。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得到有效落實。形成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態。全學段一體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更加健全,育人途徑和方法進一步完善,鑄魂育人機制進一步優化,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法治精神、生態觀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著增強。
基本公共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堅持有教無類,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適合的教育機會,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學前教育實現普及普惠,保教質量明顯提高。建立城鄉一體的教育資源配置長效機制,開創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格局,建成全國鄉村教育振興先行區。高中階段教育實現特色、多樣發展。特殊教育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服務國家戰略和山東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提升。建成全國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新模式、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新樣態,有效支撐山東半島城市群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龍頭作用。省市一體化推進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教育改革發展。“一帶一路”教育合作全面推進,打造形成教育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建成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平臺,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創新成果,建立較為完善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人才培養規模和質量契合“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發展需要。
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形成政府學校社會各負其責、協同治理的教育發展新格局。建立高效協調的分級統籌機制和完善的教育法規規章制度體系,形成完善的財政保障體制和高水平的師資保障體系。建立分學段、分類別、全覆蓋的教育標準體系,以教育評價有效引領教育發展。教育信息化實現融合創新、智能引領,有力帶動和促進教育現代化。進一步優化民辦教育發展機制,規范和支持民辦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構建全學段一體化的思政工作體系。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持續推動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把教材體系、教學體系有效轉化為學生的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實施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體系拓展、教師培優育強、教學提質創優、教研科研助力、實踐賦能增效、學院強基固本“六大行動”。深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深入推進“同城大課堂”項目,打造一批思政“金課”,推出一批精品網絡公開課,擴大受眾覆蓋面。高中階段學校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選修課和主題團課黨課。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協同效應。統籌利用學校和社會資源,通過課上課下、校內校外等多種途徑,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教育實踐活動。堅持學用結合,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納入師范生培養、教師培訓、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崗位能力培訓的必修課程,與推進山東教育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不斷提升思政教育能力。(省委教育工委、省委宣傳部、團省委負責,列第一位者為牽頭部門,下同)
(二)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大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改革,構建學段銜接、學科融通的德育課程體系,實現整體性與階段性、現實性與導向性的統一,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強化德育網絡陣地建設,教育引導學生全面理解、正確對待重大理論和社會熱點問題。立足山東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在教育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沂蒙精神,實施課程深化、課程拓展、資源支撐、文化建設、社會實踐、網絡引領、理論研究等重點項目,構建紅色文化育人體系。將愛國主義教育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各級各類學校要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化學校文化建設,突出學校特點,進一步凝練提升學校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普遍形成富有個性、得到師生廣泛認同的校風學風。中小學校“一校一案”落實德育工作方案,將德育目標和內容融入教育教學各個環節,形成德育特色。積極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著力實施“童語同音·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職業技能+普通話”教育等工程,增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深入推進民族團結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省委教育工委、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團省委負責)
(三)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實施學校體育固本行動,保證每天校園陽光體育運動不少于1小時,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體育教學模式,每個學生都能擁有自己喜歡的體育課程或體育活動項目。整合各級各類青少年體育賽事,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全省每年舉辦一屆大中小學生參加的省市縣足球、籃球等運動項目三級聯賽,開展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工作。建成體育教育強省。全面推進體教融合工作,完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和年度通報制度。在大中小學校設立專(兼)職教練員崗位,著力提升青少年學生體育運動專項技能。實施游泳普及行動,促進中小學生熟練掌握游泳和自救技能。到2025年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優良率達到55%以上。強化美育育人功能,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組織編寫大中小幼美育課程一體化建設指南,明確各級各類學校美育課程目標,推動學校堅持以藝術課程為主,開設可滿足學生多樣化選擇的藝術課程。逐步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實施“美育浸潤行動計劃”,評選“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加強體育美育場館建設,改善場地器材建設配備,配齊配好體育美育教師,開齊開足上好體育美育課。(省教育廳、省體育局、省衛生健康委、省文化和旅游廳、團省委負責)
(四)提升青少年學生健康素養。突出加強新時代學校健康教育,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學校主體、社會參與的學校健康教育體系,注重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健康觀念,養成良好日常衛生習慣,塑造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形成終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夯實“健康中國”根基。在中小學全面開設健康教育課程,持續完善分學段、符合學生特點的健康教育課程內容與教學體系。在大中小學廣泛開展校園愛國衛生運動。在大中小幼各學段師生中全面普及急救知識和技能,全面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和師生健康護理水平。多種方式配齊中小學校醫,高校校醫院全部達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構建兒童青少年近視“三級監測”“三級預警”“三級防控”體系,總體近視率每年降低不少于1個百分點。建立健全大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篩查、干預和跟蹤服務制度,推動學校全面建立規范的心理健康檔案制度。配齊配足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各學校于2022年年底前配備到位,各中小學至少配備1名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超過1000人規模的學校必須配備專職教師;各高校按師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備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原則上應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管理。(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負責)
(五)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力量,豐富、拓展勞動教育的實施途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全面提高學生勞動素養。大中小學校全部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分學段、分年級明確勞動教育的目標要求和教育內容。將學生勞動參與情況、勞動素養發展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學校類型、學生特點,建立勞動清單制度。推動學校每學年設立集體勞動周。加強勞動教育實踐場所建設,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建立勞動教育省級實驗區,省、市、縣三級分別遴選建設一批示范性、區域性勞動實踐基地、綜合實踐教育基地。(省教育廳、團省委負責)
(六)推進法治、生態文明和國防教育。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推進納入高校法治理論教學體系。堅持以憲法為核心,以民法典為重點,深入推進教育普法工作,持續開展學生“學憲法 講憲法”活動,實施青少年學生法育工程,積極推進綜合性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全面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校園,以生態文明教育為重點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開齊開好環境教育地方必修課程。積極推進綠色校園建設,提升廣大師生的勤儉節約意識。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組織實施好大中小各學段國家安全教育,統籌各領域國家安全教育內容,適應不同學科專業領域和不同類型教育特點,全面增強大中小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統籌軍地教育培訓資源,深化學校軍事課和學生軍事訓練改革,將國防教育內容有機融入各級各類教育課程,試點“學校組訓+基地輪訓”等訓練新模式。(省教育廳、省司法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防教育辦公室、省軍區戰備建設局、省退役軍人廳負責)
(七)扎實推進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充分發揮家庭第一課堂、家長第一任教師的重要作用,引導幫助家長注重言傳身教、提升家庭教育素養。實施家校共育行動計劃,完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家校協同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密切家校溝通,落實教師家訪制度,通過家訪交流學生情況、宣傳教育政策、聯合制定育人策略。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在反映家長訴求、補充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管理、監督學校運行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提高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專業化規范化水平。進一步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免費向學生開放,健全學校教育資源向社會開放的運行機制,鼓勵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開放優質育人資源。充分發揮媒體的正面引導作用,營造良好教育生態。(省教育廳、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負責)
三、系統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
(一)發展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的學前教育。堅持省市統籌、以縣為主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實施第四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啟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建設,力爭使55%左右的縣(市、區)通過國家認定。堅持公益普惠的基本辦園方向,加大公辦園建設力度,城鎮居住區配套幼兒園優先舉辦為公辦園,充分利用農村中小學閑置校舍等舉辦公辦園。每個鄉鎮至少建成一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公辦中心幼兒園,全面推行鎮村一體化管理模式。動態調整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收費標準,加強成本調查和收費監管,堅決遏制過高收費。健全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投入和成本分擔機制,嚴格落實生均財政經費補助政策,通過購買服務、綜合獎補、減免租金等方式,引導和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優質服務。全省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過85%。控制幼兒園班額,逐步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加強游戲活動實驗區、實驗園建設工作,持續開展“小學化”傾向專項治理,規范辦園行為,提升保教質量。建立科學的幼小銜接機制,推動幼兒園和小學雙向協同、有效銜接。建立完善教研指導責任區制度,強化區域教研和園本教研。強化日常監管,每5所幼兒園配備1名責任督學。各類幼兒園依法依規配足配齊幼兒園教職工,專科及以上學歷幼兒教師占比達到85%以上。新進幼兒教師全面實現持證上崗。(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民政廳負責)
(二)打造城鄉一體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統籌城鄉中小學布局,深化資源配置改革,把鄉村教育振興和薄弱學校改造提升作為推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抓手,堅持補齊鄉村教育短板。進一步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全國鄉村教育振興先行區建設,實施義務教育強鎮筑基行動計劃,大力提高鄉鎮駐地教育水平,持續加大對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功能教室和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實施農村中小學衛生廁所改造工程,持續改善辦學條件;充分利用班額小的優勢,深入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探索,結合鄉土資源開發特色校本課程、實踐體驗課程,著力打造鎮域辦學特色和品牌。建立長效機制,逐步減少大校額并降低班額,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小班化教學。支持各地探索實施初中提質專項計劃,充分重視初中學段承上啟下的重要性,努力促進城鄉初中優質均衡發展,下大力氣提升農村和鄉鎮初中學生學業水平。發揮優質學校示范輻射作用,建立完善強校帶弱校、城鄉對口幫扶等辦學機制,實現整體提升。力爭30%的縣(市、區)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認定。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就近入學制度和控輟保學責任。(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負責)
(三)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即“雙減”)工作的決策部署,立足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堅持高位推動、審慎穩妥,疏堵結合、標本兼治,依法規范、防范風險,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讓校外教育培訓回歸育人正常軌道,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建立作業統籌監管和激勵約束機制,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義務教育階段課后服務實現全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面保障,提升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構建校外培訓機構規范發展長效機制,嚴格校外培訓機構審批和監管。扎實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將“雙減”工作列入對市縣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體系,強化追責問責。全面排查“雙減”工作中存在的各類風險隱患,加強風險防控。堅持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對重點難點問題先行試點,積累成熟經驗,逐步在全省推廣,確保“雙減”工作平穩有序。(省教育廳、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省公安廳、省市場監管局負責)
(四)做強特色多樣的普通高中教育。啟動普通高中特色學校建設工作,布局建設一批依托國家規定課程,涵蓋人文、社科、理工、藝體、科技等多個領域的特色高中。擴大特色高中招生自主權,依據特色學科自主提出中考科目達標要求。支持學校依據特色學科,采取更加靈活的選課走班方式,通過學分互認、課程先修等方式推進與高校聯合育人。完善普通高中發展保障機制,所有普通高中實現辦學條件達標,嚴格落實并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動態調整普通高中學費標準,允許辦學特色突出的高中適當上浮。支持部分學校建設學科基地,逐步實現市域內高中學科全覆蓋。充分發揮學科基地在教學研究、課題攻關、師資培訓、拔尖創新后備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輻射引領作用。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和示范校建設工作,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統籌考慮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師資、校舍、設施設備資源,滿足選課走班等教學需要。(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負責)
(五)完善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加快構建適應需求、縱橫雙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新各類型、各層次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建成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推動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多方參與,高水平實施普通中小學生涯教育、職業啟蒙和體驗教育行動計劃。夯實中職教育在現代職教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實施辦學條件提升行動計劃,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成一所高水平中職學校,保持職普比大體相當。進一步擴大普職融通試點范圍,穩步推進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學籍互轉。以職業能力增進為主線,強化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的有機銜接。推進中等和專科職業教育貫通培養,把發展本科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建設職業技術大學,在優質高職院校的骨干專業試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完善高職院校與應用型本科高校聯合培養模式。落實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并重的法定職責,助力培養“百萬工匠”后備人才。全面建成普通中小學職業啟蒙教育、中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相貫通,職前培養職后培訓相協調的人才培養體系。(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六)健全分類協調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支持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等駐魯部屬高校強化“雙一流”建設,力爭在若干學科領域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實施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建設計劃,重點支持15所左右省屬高校進入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或國內同類型高校前列;重點建設10個左右基礎力量雄厚、引領未來發展方向的優勢學科,打造學科高峰;支持40個左右突出前沿引領的優勢特色學科,構筑學科高原。建成康復大學,匯聚全球康復資源,促進康復、醫療等相關健康產業發展。籌建空天信息大學等高水平創新型大學。實施應用型大學建設工程,推動省屬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重點從治理機制、師資隊伍、教學資源、人才培養等方面,實現辦學定位、辦學思路、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的“四個轉變”。大力支持應用型專業建設,以應用型專業發展帶動應用型大學建設。實施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系列工程,建設高水平研究生教育體系。統籌配置全省高等教育資源,通過合并組建、新設增設、調整撤并、合作辦學等多種形式,優化高校區域布局,在高等教育資源相對較少的區域適度增設高職院校,精準培育區域產業發展適用人才。推進科教融合向縱深發展,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創新能力。支持山東大學龍山校區(創新港)、曲阜師范大學曲阜校區擴建等項目。(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殘聯負責)
(七)全面構建適宜融合的特殊教育體系。推動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協調發展,特殊教育學校實行十五年一貫制辦學,推行免費教育。建立符合各類型特殊教育特點的教育質量評價標準,提升教育質量。全面推進融合教育,實施隨班就讀示范區、示范校建設工程,實現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全覆蓋。配足配齊特殊教育教師。積極推廣醫教結合、康教結合模式,注重殘疾學生的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加強殘疾學生職業技能提升和創業培訓,提高融入社會和終身發展能力。(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殘聯負責)
(八)規范和支持民辦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堅持教育公益性,依法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舉辦民辦教育。完善民辦教育分類管理制度體系,平穩有序推進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改革,落地落實差異化扶持政策。嚴格控制民辦義務教育比重,確保義務教育學位主要由公辦學校提供或通過政府購買學位方式提供,原則上不再審批設立新的涉及民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確保落實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義務教育階段民辦中小學、中等職業教育生均財政經費補助政策,依法保障民辦學校教職工社會保障權益。健全民辦學校財務、會計制度和資產管理制度,推動建立收費和賬戶監管制度。探索建立教育質量監測評估和第三方評價制度。健全民辦學校風險防控和退出機制,規范辦學秩序。建立完善民辦教育綜合治理體系,推進民辦教育領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高民辦教育辦學水平,培育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民辦學校。(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民政廳負責)
(九)加快發展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探索建立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辦法,促進各類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認定轉換,推動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統籌協調發展。建設山東省學分銀行,建立個人終身學習賬戶。推動高等繼續教育轉型發展,深化辦學模式、專業課程體系、服務功能等改革創新,形成學習形式多樣、質量要求同等的學歷繼續教育辦學格局,顯著提升非學歷繼續教育辦學規模和質量,打造形成一批特色精品。廣泛開展面向新生代農民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素質農民、失業人員、退役軍人等特定群體的技能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探索實施訂單定向培訓。統籌推進企業職工全員培訓、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大力發展基于工作場所的繼續教育,暢通一線勞動者繼續學習深造的途徑。鼓勵學校教育資源向社區教育延伸,持續開展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全民閱讀活動,鼓勵各類文化機構場館為居民開設終身學習公共課堂,培育一批終身教育品牌項目,建設居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健全激勵考核制度,把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情況納入對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的綜合評價。創新發展老年教育,充分發揮各級老年大學對老年教育的示范引領作用,完善老年教育辦學服務體系,社區教育機構普遍舉辦老年教育活動。加強山東開放大學體系建設,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大規模應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為學習者提供更加便利、優質的教育服務。拓寬經費投入渠道,探索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學習者等多主體分擔的經費籌措機制,支持社區教育事業發展。(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民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委老干部局、省退役軍人廳負責)
四、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一)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嚴格落實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齊課程、開足課時。積極推進課程整合,強化跨學科學習,統籌課時安排,打破學科知識壁壘。啟動實施強課提質行動,分學段、分學科制定課堂教學基本要求,支持教師結合學校特色、學生特點、教學個性等因素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創新,形成一批優秀教學案例。積極推進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教學創新,強化實踐教學,打破學校的傳統邊界,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化基礎教育教學成果孵化培育與推廣應用,命名建設一批省級教學改革實驗校、實驗區。全面建立學情會商和中小學教師教學述評制度,任課教師每學期對每個學生進行學業述評,形成述評報告,開展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健全完善中小學生課后服務供給制度,堅持公益普惠方向,將課后服務納入教師工作量計算范疇,施行“一校一案”,鼓勵支持幼兒園、小學將課后服務時間適當延長,滿足家長和學生需求。到2021年年底,按國家課程方案規定的課程門類以及當地實際,各級教研機構配齊所有學科專(兼)職教研員,持續優化四級教研聯動、教學視導、教學示范與幫扶、教研員聯系學校、教研員任教等制度,建立起富有山東特色的新時代教研體系,為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強有力的專業支撐。(省教育廳負責)
(二)深化職業教育育人機制改革。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遴選建設一批省級產教融合型示范區(園),積極推動各設區的市、中高職院校和企業參與國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試點,充分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實施多種形式的混合所有制辦學。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方式,每個設區的市至少建設一個共享性的大型智能(仿真)實習實訓基地,支持山東(濟南)智能仿真公共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成國家級基地。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實體化運轉,建設40個示范性職教集團、150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實施技工教育優質校建設工程,支持技工教育集團化發展。推進“三教”改革深度開展,探索建立具有山東特色的高層次學徒制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深入實施1+X證書(即“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擴展省自主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覆蓋范圍,“崗課賽證”綜合育人,不斷提高行業企業認可度。擴大職業學校學生專業技能測試范圍和規模,促進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升。大力推進管理體制改革,落實職業院校在內部管理、專業設置、教師招聘、職稱評聘、內部薪酬分配、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加強職業教育理論與政策研究,完善職業教育教科研體系,提升專業服務水平。發揮黃河流域產教融合聯盟作用。建設山東(濰坊)黃河流域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實訓中心。建成中國職業教育博物館和職業體驗館。(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三)優化本科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改革。推動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學科專業特色,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速存量調整與增量優化,改進優化專業方向,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大力培養應用型人才。加強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專業建設。積極參加工程教育、醫學教育等國際標準實質等效的專業認證,以及師范類專業認證和其他高水平專業認證,推動專業建設對接行業標準、體現產業需求。實施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計劃,建設一批跨學科、跨專業的現代產業學院,打造一批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人才培養實體。實施多種形式的校地一體、市校融合工程,實現共生共榮、互利多贏。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完善以教學成效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激勵機制。加強教材建設,堅持凡選必審,落實高校黨委對教材建設的主體責任。深化學分制改革,支持學生跨專業、跨學科、跨院系、跨學校自主選擇專業和課程。推行學業導師制度,指導學生按照個性化發展需求制定差異化修讀方案。強化質量意識,健全內部質量控制機制,針對課堂教學、實習實踐、考試評價等關鍵環節,完善發展性評價制度,建立全過程全方位人才培養質量監控、反饋、改進體系,持續提升辦學質量。嚴格過程管理,加大過程考核比重,嚴格考試紀律,嚴把畢業出口關。(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衛生健康委、省農業農村廳負責)
(四)分類推進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大省級統籌力度,著力推動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協同育人,注重學術學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加強系統科研訓練,以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支撐高質量研究生培養。鼓勵校校、校所聯合舉辦研究生暑期學校、學術論壇等形式多樣的學術訓練活動,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提升科研創新能力。深化產教融合育人機制,著重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探索研究生培養單位與行業企業開展“定制化人才培養項目”,實施“專業學位+能力拓展”育人模式,推進專業學位與職業資格緊密銜接,提升職業勝任能力。推動高校分類制定學位授予標準,探索將專業實踐、產品研發、創意創作、職業技能等作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學業評價的重要內容。逐步推進培養單位實行全部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將學位論文抽檢結果作為高校年度績效考核和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的重要指標。建立健全以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為主要依據的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機制,建設一批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校,建設一批省級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持續提升高層次人才供給能力。(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負責)
(五)加快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對接“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以人才需求為導向,推進產教融合、精準對接,切實提高服務支撐能力和貢獻度。深化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加大理工科人才培養力度,探索實行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機制。加強農業生物技術研發、育種、農業機械等相關領域學科專業建設,服務支撐現代農業發展。根據基層農技推廣崗位需求,做好公費農科生培養工作,加快培養涉農高層次人才。加快發展面向農業農村的職業教育,遴選建設50所左右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和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培養培訓新型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助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健全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大力發展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積極爭取首批增列公共衛生博士專業學位教育,促進公共衛生教育與臨床醫學教育融合。面向健康山東戰略需求和健康產業發展,加大老年護理、嬰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嬰幼兒保育等學科專業建設力度。大力發展海洋教育,建成規模可觀、梯度合理的海洋教育特色學校集群、海洋人才培養體系和評價體系,打造海洋特色人才培養高地。支持青島建設人工智能教育標桿城市和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支持國防特色學科和緊缺專業建設,探索建立軍地高校學分互認和轉換制度,加大軍地合力培養軍事人才力度。(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海洋局、省委軍民融合辦負責)
(六)注重創新精神培育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將創新精神培育和創新能力培養貫穿各級各類教育和教育教學全過程,愛護和培養創新天性,激發好奇心、想象力,形成學生健康的創新人格。全面強化青少年科技教育,著力提升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實現所有學校全覆蓋,切實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增強創新實踐能力。持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健全有利于拔尖創新人才和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脫穎而出的招生選拔機制,探索開展長學制培養,完善申請考核、本碩博連讀、碩博連讀、直接攻博等選拔辦法。對接創新驅動戰略,重點支持研究生參與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著力提升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研究生原始創新能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有機融合,研究制定山東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指導綱要。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組織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等活動,全面引領帶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加強專業化創新創業指導,引導畢業生投身服務城鄉社區和新業態領域創新創業,并帶動就業。健全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促進終身可持續發展。(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七)提高對特定教育群體的精準化服務水平。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資助機制,完善學生資助政策,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健全學困生個性化幫扶機制,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建立學習情況跟蹤、學情分析和幫扶責任落實制度,提升學業完成率和學業質量。健全留守兒童關愛與精準幫扶機制,全面關注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狀況,保障健康成長。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享受均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保障機制,落實就近入學原則和異地升學考試政策。實施專門學校建設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專門教育工作,有效發揮教育矯治作用,挽救涉罪和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提升內地西藏班、新疆班和青海海北班教育教學與管理服務水平,優化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對口支援工作機制,提高被支援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負責)
五、努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業績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的首要要求。充分發揮師德涵養基地和教師實踐教育基地的作用,強化師德實踐,擦亮山東教師志愿服務品牌,廣泛開展中青年教師社會實踐和校外掛職,讓教師充分了解國情民情,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學生、家長和社會參與的師德監督機制,健全師德失范行為和重大問題報告、懲處機制。倡樹師德典型,打造“齊魯最美教師”和“山東省教書育人楷模”選樹活動品牌,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建好中國教師博物館。(省教育廳、省委宣傳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二)構建高水平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大力振興教師教育,調整、優化師范院校和師范專業布局,加大對省級教師教育基地的支持力度。創新機制、整合資源,建設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支持一批高水平工科院校舉辦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鼓勵行業組織和領軍企業積極參與教師培養。加快推進師范類專業認證,深化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強化師范生“三字一話”、信息技術應用等教學基本功和教學技能訓練,加強特殊教育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建設,重視融合教育能力培養,支持輔修第二學位或特長類、非學科類課程,嚴格師范生實習管理。重視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游戲實施能力培養。改進完善師范生公費教育工作,建立激勵性競爭機制,穩定公費師范生培養規模。完善市級政府委托高校培養師范生制度。重點依托國有企業、大型民企,建立覆蓋主要專業領域的1000個左右職教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辦好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比賽等競賽活動,帶動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省教育廳、省委編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負責)
(三)深化教師管理綜合改革。建立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統籌配置調整機制,提升統籌層級,完善周轉編制專戶政策,提高學科教師補充的針對性,逐步解決教師結構性、階段性、區域性短缺問題。全面清查擠占、挪用、截留中小學編制和在編不在崗、吃空餉等現象。切實糾正在編教師長期在民辦學校任教的問題,嚴格規范中小學教師借調使用。持續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加強高校職稱評審事中事后監管。推動建立課時工作量、工作實績、崗位等級等相銜接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分配制度,向班主任、教學一線和教育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師傾斜,中小學教師參與課后服務情況與績效工資分配掛鉤。落實好高校教師績效工資分配實施辦法,獎勵性績效占比不低于績效工資總量的70%。逐縣開展縣域內師資均衡配置水平指標監測,推動“縣管校聘”改革落地落細。深化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完善校長培養選聘、履職考核、薪酬保障、交流輪崗等制度。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公開招聘高層次、高技能人才擔任專任教師,可采取試講、技能操作、專家評議或直接考察的方式組織招聘。(省教育廳、省委編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四)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義務教育教師工資與公務員工資長效聯動機制,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完成3萬套鄉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任務,落實鄉村教師按規定享受鄉鎮工作補貼和生活補助政策。深化高校教師薪酬制度改革,擴大學校收入分配自主權,推動建立適應各類崗位特點的內部激勵機制。高校、職業院校通過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自辦企業等創收凈收入,可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納入績效工資總量管理。支持高校、職業院校教師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按規定兼職、在職創辦企業、離崗創新創業等方式獲得合理收入。鼓勵支持各地實施形式多樣的教師關愛工程。推行教師優待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實行教師乘坐公交、地鐵、游覽景區等免費政策。開展各級優質課和教學能手評選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師表彰獎勵活動,定期表彰一批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省教育廳、省委組織部、省發展改革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負責)
六、加快完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
(一)全面提升高校創新能力。強化基礎研究和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突出培育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實施高等學校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工程,將高校打造成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文化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優化實施泰山學者、齊魯青年人才等高層次人才工程,著力在高校培養和匯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國內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術帶頭人,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結合區域資源優勢和特色,在全省高校分批立項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實現高水平學科全覆蓋。深化高校科研放管服改革,落實科研經費“包干制”,不設經費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充分利用和發揮黃河三角洲獨特的地理區位和自然條件優勢,面向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需求,強化支持高校實驗室等科研創新平臺建設,爭取在耐鹽堿高效開發利用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前沿技術創新等方面實現較大突破。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優勢和潛力,與駐魯軍事院校及科研院所共建實驗室、共享大型儀器設備、共享高水平師資,建立一批軍民結合、產學研一體的科技協同創新平臺,推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和轉化應用。(省教育廳、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委軍民融合辦負責)
(二)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培育5個國家級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在全省高校建設30個省級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支持高校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聯合共建校地(企)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共同參與“1+30+N”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提升產學研合作和開放創新水平。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登記、收益分配制度和服務保障體系,高校普遍建立專業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臺和知識產權運營專門隊伍,加強與第三方專業機構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優化大學科技園布局,新增10個以上國家大學科技園培育基地,引導高校師生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將職業院校打造成為支撐區域中小企業發展的技術技能創新平臺和技術研發中心。實施百校百企協同發展計劃,優勢學科專業對接優勢行業企業,形成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一批創客空間和創新創業孵化器,到2025年,應用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超過1/3,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及貢獻度顯著提高。(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三)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學術導向,促進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門類繁榮發展,形成具有山東優勢和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建設2—3個高水平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基地。建強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遴選設立一批重點社科理論研究基地。抓好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大力加強基礎學科研究,注重發展優長學科,加快發展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扶持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深化重大現實問題研究,提升資政建言能力,建立一批機制靈活、特色鮮明、能發揮重要作用的重點研究基地和特色智庫,產生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產生重要作用、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的研究成果,更好服務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省教育廳、省委宣傳部負責)
(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儒學中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充分發揮儒家思想發源地、儒學科教人才富集的突出優勢,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儒學文化協同創新平臺,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理論創新工程,形成一批繼往開來的研究成果,儒家文化研究創新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鞏固世界儒學研究和文明交流互鑒的核心地位,保持在儒家文化圈的主動權,提升儒學傳承創新的國際話語權。依托國際孔子文化節、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等高端平臺,著力打造世界儒學研究高地、儒學人才聚集和培養高地、儒學普及推廣高地、儒學國際交流傳播高地,同時,做好齊文化、黃河文化、泰山文化、運河文化、海洋文化的研究闡發和普及教育。加強高校儒學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深入挖掘儒學民間傳承人才資源,建立儒學人才資源庫。加大“儒學大家”“尼山學者”等高端人才培養引進力度,聚集一批世界一流的儒學研究創新領軍人才。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和平共處、和諧共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大的智慧和力量。(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委組織部負責)
(五)大力支持新型教育智庫建設。圍繞推動山東教育高質量發展,積極構建扎根齊魯的山東教育智庫系統,以服務黨和政府決策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詢為主攻方向,充分發揮戰略研究、資政建言、輿論引導、服務學校等積極作用,打造一批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的重要思想庫和創新源。推動各級各類教育智庫明確研究領域,凝練研究特色,健全組織架構,完善治理機制,構建多層次學術交流平臺和成果轉化渠道。建立以服務國家或區域教育發展為導向、以實質貢獻為標準的評價和激勵機制,激發優秀人才參與決策咨詢的動力活力。建立健全決策部門與教育智庫經常性溝通機制。支持社會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形成一批社會化教育智庫,增強發展活力。(省教育廳負責)
七、持續推動信息化時代的教育創新
(一)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教育信息化基礎保障能力提升工程,改造升級教育網絡,大幅提高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接入速率,實現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開展IPv6、5G等新一代互聯網應用。推動智慧校園建設,普及使用便攜式移動學習終端,強化智能教室、數字化實驗室、數字圖書館、STEAM空間、虛擬仿真實訓中心、物聯網終端系統等建設,打造智慧后勤、智慧安防、智慧場館等。實施網絡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做到教育網絡安全監測和安全等級保護全覆蓋,網絡安全防護和應急處置能力明顯提升。(省教育廳、省大數據局負責)
(二)大力開發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構建與國家新課程標準配套的基礎教育數字教學資源,建設并完善數字教材和配套資源體系,優化教學、作業和評價資源庫,推動基于知識圖譜的標準試題庫建設,強化數字教學資源的移動端適配能力。充分發揮“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示范引領作用,形成覆蓋基礎教育階段所有學段、所有學科的生成性、高品質、數字化教學資源體系,推動網絡課程、精品課程建設。建成全國一流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覆蓋所有專業大類和主干課程。匯聚高校、企業等各方力量,顯著擴增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資源,提升慕課服務品質,支持在校大學生和社會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打造全民終身學習的資源庫和服務平臺,為終身學習提供更加規范、有序、便捷的信息化服務。(省教育廳負責)
(三)推進新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建設整體應用“互聯網+教育”大平臺的智慧課堂,探索建立基于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新型教學模式,推動形成“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學新常態。探索推進人工智能環境下教師人技協作支撐體系建設和課堂教學變革,借助于多模態交互形式,鼓勵開發人工智能教學助手,全面促進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助推因材施教和精準教學,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果。注重提高師生的信息化素養,實施信息化教學骨干教師專項培訓計劃,開展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測評,將學生信息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高校學科專業建設,深入推進教學改革,培養適應智能化時代需要的新型專業人才。推進“三個課堂”(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建設應用,組建200個在線教育扶智團隊,實現在線同步課堂和同步教研,將優質資源輸送到農村學校和偏遠地區,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省教育廳負責)
(四)完善網絡化智能化教育管理與服務。不斷完善覆蓋全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的管理信息系統及基礎數據庫,實現學生、教師、教育機構數據及時全面入庫、動態監管、開放共享。建設完善省、市、縣區域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實現上下互通和數據交換,提供一站式服務。在教育督導評估、學校辦學績效考核評價、學生學業質量監測等工作中,注重教育大數據挖掘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建設教育招生考試數據分析與應用平臺,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大數據分析挖掘數據價值,為評估學生學業水平、調整教學策略提供科學依據。(省教育廳、省大數據局負責)
八、積極開創教育合作交流新格局
(一)構建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舉,面向更多國家構建教育合作伙伴關系,打造形成教育對外開放的橋頭堡。以友城、友好合作關系等為橋梁,在鞏固和提升既有對外交流平臺基礎上,面向“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重點地區,建成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常態化交流合作平臺,支持中俄(山東)教育國際合作聯盟、中日(山東)教育國際合作聯盟等平臺運行。增強與毗鄰國家教育交流合作的頻度和深度,加大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的教育合作,充分發揮臨近日韓的區位優勢,推動自貿區(港)教育創新發展。注重加強與歐美、“一帶一路”沿線擁有一流教育資源國家的教育交流與合作。鼓勵各地各校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深入開展校際、城際教育交流活動,形成多元化、多梯次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建設30個左右高水平高校國別與區域研究中心。(省教育廳、省委外辦負責)
(二)提高中外合作辦學水平。加強與世界高水平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實質性合作,開展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利用海外優質教育資源建設高水平大學、高水平學科。支持與境外高水平院校合作辦學、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借鑒“雙元制”等國際經驗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將國際職業資格標準、教學標準、行業標準和教學資源引入人才培養體系,打造國際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品牌。建成20所左右國際化學校,有序擴大高中階段中外合作辦學規模。支持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加強與國內知名高校的合作,建設中國—上合組織經貿學院,聚焦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經貿培訓和高端智庫建設,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省教育廳、省委外辦負責)
(三)推進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統籌各類教師出國留學訪學項目,繼續實施“省校聯合培養計劃”,加強資助骨干教師、重點學科教師和優秀青年教師出國留學訪學,提升境外訪學和研修教師比例。有計劃、成梯隊選派各級各類學校教師赴國外培訓、學習,不斷更新國際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和技術。鼓勵教學科研人員接受國(境)外教育機構、企業、行業組織等機構邀請,赴國(境)外開展講學、研修、見習、實訓、學術交流,開闊國際化視野,跟蹤國際科技前沿。加大高水平外專外教引進力度,加強中外教師教研合作,推動互學互鑒。鼓勵高校積極引進國際化師資,吸引世界一流專家、學者來華任教,招聘具有較高外語水平的專業教師。(省教育廳、省委外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四)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人才。加強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探索建立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不同學段間對口貫通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探索建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擴大外語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規模。大力培養“一帶一路”建設急需的掌握外語的各類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積極選派優秀學生赴國際組織實習。提高公派出國留學、培訓的層次和質量,著力培養國家戰略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