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校外培訓機構綜合治理工作思路與實踐
- 2018-02-26 14:36:00
- 連文翠
- 來源:
- 國家教育部
- 轉貼 2169
2018年春季開學之際,教育部聯合民政部、人社部、國家工商總局發布了《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這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主動作為,積極回應十九大以來人民群眾關注的社會熱點與難點問題,通過專項治理行動,讓人民群眾普遍有獲得感,確保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規范管理校外培訓機構,是一項綜合治理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國家層面高位協調,更需要基層創造性實施,結合海淀區以往經驗,就貫徹落實《通知》淺談相關建議。
一、事前嚴把準入關
以新修訂民促法的實施為契機,根據地區發展規劃,省級教育部門制定分類改革配套文件,明確培訓機構的定位和設置標準,列出納入“其他文化教育類”行政許可的詳細內容,重點核查課程設置、教材審定,嚴把增量學校入口關。統籌協調工商、民政、消防等部門,減少政策壁壘,順暢審批流程,厘清教育行政許可和監督管理的邊界,促進民辦培訓機構的健康發展。
二、事中依法加強監管
建立工作協調監管機制。區縣政府應建立聯合多部門多視角監管機制,強化屬地責任。教育牽頭,聯合工商、稅務、民政、金融、消防、發改(物價收費)、審計、屬地等建立區域民辦教育治理聯席會議制度,建立綜合監管聯合執法機制,會商監管工作,部門聯動,綜合執法,形成監管合力。
加強年檢工作約束力。在全區監管機制基礎上,由教育牽頭,聯合工商、民政、消防、公安、稅務、審計、(發改)物價等,開展年度聯動檢查,通過培訓機構的自查和實地檢查(每年重點抽查投訴多、變更舉辦者、新增教學點等機構,原則上在3年內做到全覆蓋),將年檢情況予以信息公示,面向社會公開發布。
建立完善日常監管機制。通過購買服務,委托社會第三方組織,依托直屬事業單位(2016年海淀區教委率先在北京市成立直屬執法事業單位----教育環境綜合治理中心),建立民辦教育管理、執法隊伍,開展規范化管理,劃分網格,責任到人,加強巡查,管理關口前移,投訴舉報快速反應。
設立舉報電話、舉報郵箱,定期開展全區多部門參與的聯合執法檢查,加大違規查處力度,設立教育處罰專用賬戶。
探索開展民辦培訓機構的督導評價試點工作,探索建立督導評價指標體系,將教育培訓機構納入綜合督導評價。對于教育質量不合格的機構,予以警告、限期整改,直至取消辦學資質等教育行政處罰。
積極探索資金監管模式。根據省級政策,要求各培訓機構制定收退費管理辦法。規范財務管理,加強審計。探索建立區級培訓機構財務監管制度,建立健全第三方審計制度,監測培訓機構、機構舉辦者的賬戶資金往來,建立風險儲備金專戶及預警機制,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減少經濟損失。
建設誠信體系---設立“白名單、黑名單”。探索第三方質量評估,在試點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區級星級評估工作,促進培訓機構內涵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課程研發、教育管理(教育質量內部監控)。根據培訓機構情況評定1-5星等級,三年有效,面向社會公布評估結果,為誠信辦學優質特色的培訓機構搭建發展平臺,建立區域民辦培訓機構的信用體系。(海淀區教委2017年已啟動K12培訓機構星級評估試點工作)
建立失信懲戒制度,對于存在問題的培訓機構,根據情況在區縣教育官網發布問題學校警示信息,開展教育行政處罰信息公開工作。將違規辦學機構法定代表人、舉辦者列入失信名單。
加強社會宣傳與輿論引導。加強社會宣傳,制作民辦學校的鑒別與選擇的社會公益宣傳片,在教育官網發布(2018年1月海淀區教委制作了“理性選擇民辦學校,維護合法權益”的公益短片,已在“海淀教育”發布),旨在加強過程性監督管理,建立警示機制,廣泛宣傳培訓機構的資質、場地、舉辦者、辦學內容等查詢渠道,提醒學生和家長報名入學及學習注意事項,引導學生家長合理安排學生假期,不盲目報班,警惕不規范的收費行為及投訴渠道和維權建議。
中小學校可以通過家長信、家長會等,引導學生家長理性選擇課外培訓課程,鼓勵學生參加適合自己發展的豐富多彩的培訓活動,減輕學生課外負擔,緩解家長焦慮心態。
三、事后建立退出機制
根據省級出臺的配套政策,地區將結合教育規劃和地區發展,制定區域政策,明確教育行政許可的年限,厘清年檢與辦學許可證的關系,建立培訓機構主動退出機制,合理規劃配置培訓機構數量。
四、源頭加強學校內部治理
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要從源頭加強學校內部治理,強化師德建設,杜絕在職教師有償補課;開展學校課程督導檢查,嚴把課堂教學質量和規范管理;夯實學校課后服務責任,提供個性化輔導及實踐課程,切實解決課后家長看護學生的實際困難。
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任重而道遠。只有通過深化教育體制綜合改革,如招生制度改革、中高考課程改革等,積極探索學習負擔監測預警機制,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引導培訓機構開展學生核心素養課程研發,才能從根本上徹底減輕學生課外負擔問題,讓培訓機構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滿足人民群眾的個性化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