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目標,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
- 2017-08-25 09:15:00
- 管理員 轉貼
- 3984
1
為何孩子感覺今天的學校生活最苦
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清楚:學校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
現在學生上小學為了上中學,上中學是為了考大學,考大學是為了找工作。在這樣一個話語體系里,根本沒有培養人的問題,沒有為生活做準備、為終身發展做準備的問題。
當前我們的教育本身并不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當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內在聯系,教育本身才更有意義,學生的學習也才更有興趣;相 反,學習脫離了生活和人自身的體驗,學習就是枯燥的,孩子還有什么興趣?學生只有在生活和實踐中才可以體會到學習的價值是什么,比如他在課堂上突然解開了 一個生活中的秘密,他的學習興趣立刻就可以調動起來。
所以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回到教育本質上,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應當讓孩子們感受到當下教育的快樂,而不是工作之后掙大錢才快樂。為什么孩子們感覺到今天的學校生活最苦、最累,因為他們所學的東西與生活有很大的距離,都是和自身體驗沒有直接關系的東西,這是我國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
2
請告訴孩子:“有大德才有大智慧”
看待壓力,關鍵要看清楚這種壓力來自何方。是自己內心的一種需要,還是家長、學校強加給他的。當前學生感受到的壓力多是系統體制下的壓力,而不是內心自我成長需求所帶來的壓力。這是當前基礎教育面臨的又一個重大的問題。
考大學是為了什么?不少學生認為,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讓我的父母和自己過上好日子,而沒有把自己將來的事業,同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聯系起來,沒有對國家未來的關心,更沒有對人類命運的關懷。
現在我們說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看不到藍天,喝不到清水,但我們給了孩子這種人文情懷嗎?
這種教育缺失之后,便造成了孩子境界的短視。他們沒有自我內在發展動力,沒有強大境界支撐下的動力,所有的壓力都來自于學校、教師和家長強加的通過考學改變命運的壓力。這種壓力對孩子的發展是極其有害的。
我們的孩子沒有學會自我管理,因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沒有給今天的學生提供獨立自主能力成長的空間。
當我們培養的高中生缺乏學習興趣、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缺失的時候,我們的人才培養就是非常值得憂慮的。我曾經提出“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大德是什么,是國家情懷、社會情懷、人類情懷,沒有這種大德他就不會有大智慧。
(錢偉長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錢偉長是依靠歷史和語文考了滿分進入清華的,他的物理只考了五分,但是他卻成了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 人。為什么?日本人入侵中國了,他要報效祖國,就毅然放棄了中文,改學了物理。他沒有物理學的基礎,可他成了這個領域的大家。這說明情懷和境界是決定人生 和事業高度的重要因素,是推動人發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所謂要給學生一定的壓力,要我看來,就是要喚醒學生內在的追求,沒有內在的人格的自我覺醒、自我意識的覺醒,外在的所謂各種壓 力,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所起的作用不僅是短暫的,而且就學生的終生發展是極其有害的。不能不說,一些高中生離校時采取的極端發泄方式,不少高中生一旦進入 大學就迷失方向、不愿意學習,就是這種惡果的直接體現。
3
中國教育改革的目標不是減輕負擔
我不贊同減輕課業負擔這個說法。
我認為,應該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結構和狀態。什么叫性質?從被動到主動學習。現在學生的學習負擔為什么重?是因為是被動的,不是主動 的。結構,就是學習內容不能是單一的,必須是多元的。既有書本學習,也有實踐學習;既有課堂學習,也有校外的學習;既有制度化學習,也有自主的學習。狀 態,是指學生的學習是有興趣的,是有效率的,沒有興趣、沒有效率的學習負擔是無意義的。
我一直在傳播一個觀念:中國教育改革的目標不是減輕負擔,而是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結構和狀態,讓每個學生每天除了正常的吃飯、睡眠、交際之外,都能過一種有意義的學習與生活。
因此,談到減負,只做“減法”,沒有“加法”是不科學的,我們要減學生過重的、單一的、單調的、被動的知識學習負擔,同時要增加學生長期缺失的社會實踐、讀書以及個性化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4
國內與國外學生最大差別是什么?
我對中國教育有一種深深的憂慮。
今天,中國的學生熱情、獨立、開放、自信,但卻嚴重缺乏強烈的學習興趣,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缺失。
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是學生最重要、最寶貴的學習素質,是引領、促進、保障學習有效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品質;獨立性,是學生在長期 的學習、生活與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對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對生活的自主處置能力、對問題的自主判斷能力,等等;社會責任感,是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 對家庭所擔負的自我使命。
我個人認為,這是中國學生與國外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存在的最大差別。而這三個要素又恰恰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
我曾經提出“有大德才有大智慧”。一個人的情懷和境界,不僅決定著一個人當下的學習,而且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和事業的高度。因此,學校教育必須喚醒學生內在的人生追求。
5
并不反對基于內在興趣的校外班
選擇興趣班的關鍵在出發點。比如奧賽,很多家長給孩子報奧賽班的出發點就有一些功利,他們把奧賽作為敲門磚為孩子升學做準備。這跟人的天賦和成長是沒有關系的,很多參加奧賽的孩子并沒有天賦,奧賽變相成為扼殺人才的一種工具。所以我主張各種奧賽必須和升學的功利價值分開,不能把它作為升學的敲門磚。
三年前,山東省即把所有的社會證書考試和中考切斷了關系,包括奧林匹克競賽都不能作為升學的條件。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呼吁,高等學校自主 招生也應該和奧賽切開,各種奧賽的金牌獲得者不能直接獲得升學資格。將來我們徹底把這些功利切開以后,才能引領家長讓孩子因興趣、因天賦、因素質而參加自 己內心真正需要、真正喜歡的興趣班、奧賽班,而不是直接把它作為敲開各級各類學校大門的“敲門磚”。
6
沒效率的勤奮會扼殺孩子的發展
愛孩子是人人都會的,對于父母來說這是天然的本能。但是會愛孩子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的,真正愛孩子是尊重孩子,要知道自己孩子的長處和短處。教育是有規律的,也是有方法和科學的,從整體上講,家長的教育素養還應該進一步提高。
當然這不能一味地指責我們的家長,實際上學校的工作做得并不好。很多學校是掛著家長學校的牌子,但是很少和家長就教育孩子的科學問題真正進行過溝通。比如,我們開了許多必修課、選修課,家長認為不必要,認為只要開好考試科目就行了。
他們不懂得,課程就像一個營養菜單,講究科學的結構和比例問題,這些都需要跟家長溝通。
必須要讓家長了解關于課程開設的科學知識,學10個小時未必比8個小時成績高,如果缺乏學習興趣、不講學習方法、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話,學生的學習時間越長,學習成績會越差。
“勤奮”是一個好品質,如果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勤奮會帶來好的效果,如果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一個人越勤奮,其惡果會越嚴重。沒有效率的勤奮只能扼殺孩子的發展。
作者|張志勇,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聲明:文章整理編輯自新校長傳媒、擇學堂(文章有刪改)。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支持!聯系人: | 吳先生 |
---|---|
電話: | 0532-66006011(周一到周五9:00~17:00) |
Email: | doc@yincai-kejiao.com |
地址: | 青島市北區連云港路20號7080中心廣場1號樓1205 |